業力是什麼?
「業力」(梵文 karma,巴利文 kamma) 在佛教、印度教等思想中都是核心概念。簡單說,業力就是一個人身口意三業(行為、言語、思想)所造成的力量與結果。佛教對業力的解釋
業(行為):身、口、意所做的一切。
身業:行動(殺生、布施、幫助他人…)
口業:言語(誠實、誹謗、讚美、惡口…)
意業:思想(貪欲、慈悲、憤怒…)
業力(作用力):行為背後帶著的心理動機,會在心識中留下「種子」,成為影響未來的潛在力量。
業報(果報):業力成熟後,會在今生或來世顯現成對應的結果。
善業 → 得到快樂、良好環境、人天果報。
惡業 → 帶來痛苦、不利條件、墮惡道。
自作自受:業力不是外力強加的懲罰或獎賞,而是自己行為的自然結果。
就像種子落下後,會依條件發芽,不是有人特別安排。
舉例
若常懷慈悲、樂於助人 → 心中種下善因,未來更容易遇到善緣、得人信任。
若常生嗔恨、傷人害己 → 造下惡因,未來會引來痛苦或逆境。
業力的特性
不失性:業一旦造下,不會自動消失,會隨因緣成熟。
可轉性:透過懺悔、修行、布施、智慧,能減輕或轉化不善業。
延續性:業隨著生命流轉,影響今生與來世。
非宿命論:業力不是死板的定數,而是因果法則,仍可透過新行為改變未來。
頁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