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27 22:07:18

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」告訴我們:

我們所經歷的一切,都是自心的投射和顯現。心是世界的創造者,也是困住自己的牢籠,同時也是解脫的關鍵。認識到這一點,我們就不再是命運的被動受害者,而是可以通過修正自心,來改變生命境遇的主動創造者。

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27 22:08:00

掌握生命的主動權:既然人生是「心」這幅畫作,那麼我們就不必再抱怨環境或命運。改變人生,就要從改變「心念」開始。你想要一幅什麼樣的畫?就從調整自心的構圖、色彩和筆觸開始。

轉變看待問題的態度:當遇到逆境時,可以思維:「這是我過去心念和行為所繪製的一幅畫。與其抱怨畫得不好,不如現在就用正確的心念,開始畫下一幅。」這能幫助我們從怨天尤人轉為承擔責任和積極改變。

修行的根本在修心:所有修行法門,無論是禪修、念佛、持咒,目的都是為了淨化、訓練和覺悟這顆「工畫師」之心。讓它從一個被習氣牽著走的業餘畫手,恢復成一個清醒、自主、能畫出清淨莊嚴世界的偉大藝術家。

培養覺知與平等心:在日常生活中,時常提醒自己「一切都是心的投影」。對於順境不過於貪著(不過是一幅好看的畫),對於逆境不過於憎恨(不過是一幅不太好看的畫)。保持心的平靜與覺知,不被自己的「畫作」所迷惑。

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27 22:08:48

這句話的核心思想是 「萬法唯心所造」 。這並不是說客觀世界完全不存在,而是指我們所感知、經驗和認知的世界,其樣貌和意義都是由我們的心所塑造和呈現的。

心是感知的源頭:就像畫師用畫筆和顏料創作,我們的心透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(六根)這六種工具,去感知外境,然後在心中形成一幅關於世界的「圖畫」。

心是詮釋的主體:同樣一場雨,農夫看到的是甘霖,遊客看到的是掃興,詩人看到的是浪漫。外在的「雨」是相同的,但內在的「體驗」卻因心的狀態而截然不同。這就是心在「畫」出不同的世間。

心是行為的根源:我們的思想、言語、行為(身口意三業)都是由心所驅動的。這些行為會產生業力,進一步塑造我們未來的生命軌跡和所處的環境。因此,我們現在的處境,可以說是過去心的「畫作」;而我們未來的人生,則是現在心正在創作的「作品」。
頁: 1 2 [3]
查看完整版本: 佛學term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