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tionshare 選擇幫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查看: 1548|回復: 1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不能讓每一個坐上了滴滴順風的女孩都靠僥倖和概率活著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8-8-26 18:36:00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馬上註冊,結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鬆玩轉社區。
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帳號?立即註冊

x
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18-8-26 18:39 編輯

灼見圓桌會

百家號08-26 14:55


來源:週天財經(微信號:techfinsight)

作者:週天

順風車又出事兒了,這次發生在溫州,案情我就不贅述了,說說我對一些細節的理解吧。

在上次的河南空姐案中我就注意到一個細節,在案發前,司機就騷擾過其他乘客,早已被投訴過,滴滴都對這樣的劣跡幾無作為,宣稱「打了電話沒聯繫上司機」就不了了之,縱容這樣有前科的司機暢通無阻,最終釀成大禍。

空姐事件讓滴滴受到千夫所指,本應是一次反思價值觀和製度設計的絕佳機會,遺憾的是,滴滴沒有太多改變,才導致這樣的案件一再發生,這次溫州樂清案件,仍然是相似情況,頭一天這位司機就試圖把一位女性乘客拐入無人山路中圖謀不軌,乘客僥倖逃脫,隨後向客服投訴,客服無動於衷。

極端案例一定會提前露出端倪來,因為很多犯罪分子不一定第一次就得手,這個過程中,通常都會有旅客投訴,滴滴原本有充分的機會去捕捉到。

而能被公佈出來,引起重大社會反響的畢竟是少數,可以想像有多少案件線索是在滴滴內部推諉和層級損耗中石沉大海。

上次我對滴滴的評價還比較克制,因為我不希望這樣的創新事物過早被輿論和監管扼殺,因此也一再說,打車信息化、在線化,比過去離線黑車時代一定是更安全,我們不應對滴滴全盤否定,當時我的標題叫《滴滴油膩》,是為了形容滴滴價值觀油膩了走偏了,而非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弊病,現在看來,這次就不是油膩了,而是帶血了。

這次案件充分暴露出滴滴客服地位低下,形同虛設。溫州這起事件中,在用戶意識到情況緊急,向朋友求助後,這位朋友聯繫客服,最開始是機器客服作答搪塞,一味讓舉報人等待,後來人工客服介入之後,反饋說需再三請示匯報,才能對用戶家屬和警方調取司機信息的請求予以配合。從最早14 點開始舉報到18 點警方介入後才拿到司機信息,4 個小時在這過程中白白浪費。

如何透過這樣的表像看本質?一位滴滴離職員工爆料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參照物。

他說,自己在Uber 和滴滴都工作過,Uber 對於重大案情投訴,給予客服的權限很高,不僅能查閱司機信息,甚至能直接封禁被投訴司機的賬號,客服也擁有分配自己時間精力的自主權,在一起家屬打電話反映乘客失踪的案件中,這位離職客服全程只盯一件事兒,因此,這位客服不僅未阻礙家屬知情權,反而推動了家屬更早地獲悉丈夫下落,這對於人力成本的佔用當然更大,但自然也會提升安全性。

制度設計,其實就是一家企業價值觀的體現,如果對照滴滴客服的不作為,足以說明,滴滴在壓縮客服人力成本,甚至在不讓客服干擾到這家公司的正常運營,有意把垃圾掃到地毯下面,假裝什麼都沒發生,繼續向前蒙眼狂奔,直到把所有的對手都擠出市場。

現在想想,若非設計了這些機制來確保效率達到極致,滴滴何以能橫掃Uber等競爭對手呢?現在看來,Uber 被滴滴趕出中國,並不是一件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。



有一點值得注意,司機和乘客在道路、車輛信息上有著嚴重的不對稱,同時也伴隨著力量對比的不對稱,這就意味著不應該給予司機和乘客同等的隱私保護。因此在家屬和警方調取司機聯繫方式和車牌號時,不應該用很繁複的手續把家屬和警方擋回去。

滴滴這樣一家精於大數據和技術的公司,為何要這樣設計客服機制?我想這應該是在一番精明的算計和大量實踐之後,得出的最優解:如此設計,成本最低,效率最高。我一位朋友在裡面任職,他告訴過我,滴滴平台上每個功能的小小改進,他們都會進行AB test,來測算如何實現全局最優。

滴滴在招聘技術頂級人才時,大數據成為滴滴最吸引人才之處,我聽內部人士說,他們對大數據科學家稱,今天已經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平台,能擁有如此海量的數據來供科學家設計模型和策略。

只可惜,擁有一批頂級大腦,所設計出來的全局最優,這種「最優」,偏偏不是安全最優,而是效率最優。

表面看,是滴滴的算法在縱容劣跡斑斑的司機暢通無阻,實際上,是滴滴在縱容自己在錯誤的價值觀上一路狂奔。

一位朋友提醒我想起了福特平托車案,如今看來,和滴滴有相似之處。當年,在一場事故的案件審理中人們發現,福特公司早就知道它的油箱容易爆炸,而之前,已有500 多人因汽車突然著火而喪生。

福特公司在出廠時,明明可以通過增加一個設備杜絕這個致命風險,但公司做了會計成本效益分析,發現改造車的費用是$137 million,而對500 人的死亡賠償才$100 million。

所以從性價比上來看,還是讓人燒死成本更低。最終,資本市場更認可的市值,決定了福特公司的慘無人性,給每一個坐在車上的人,生命都標註了價格…

而同樣是出行巨頭,面對財報壓力的滴滴,是在公開聲明中聲稱「你敢死,我就敢賠三倍」,還是花重金提升安全機制,讓自己的模式不再如此之輕,告別”成本外部化,收益內部化“的甜美共享經濟模型呢?


在效率、營收和安全上面,經過精心計算的滴滴,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。滴滴喜歡稱自己是“土狼”,以此來形容團隊的狼性、戰鬥力強。然而,價值觀的扭曲,最終讓這只土狼亮出了獠牙,變成了一隻真正吞噬生命的獨角獸。
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沙發
發表於 2018-8-26 22:44:59 | 只看該作者
Uber進入台灣之時,曾經引起計程車業強烈抗爭,

我不喜歡政策保護主義,但其中有兩點我是認同的,

第一個是正常的計程車業需要繳稅,Uber也是載客營業行為,不能躲在新科技的招牌下,就可以利用白牌車逃漏稅,不納稅創造Uber不公平的低成本優勢。

第二個是正常營業的司機一定有考執照、納入最起碼的管理,如果有違法前科,很有可能會被吊銷營業執照,不能再開營業車,這個政策一定程度保護了乘客安全。(我曾有個開計程車的親戚,因為吸食毒品被抓,出獄後根本無法回頭開計程車,雖然因此生計出現困難,但起碼保護乘客不會坐上毒蟲開的計程車)想想過去台灣也三天兩頭有計程車之狼的新聞,現在呢?基本上從新聞絕跡了吧。然而Uber找來的都是業餘兼差者,這些業餘司機實際上是Uber的廉價黑工,身分不明朗,駕駛技術資格也沒有經過充分考核,Uber除了刪除停用被投訴司機的帳號,又有什麼強制約束力?換個人頭換台車不就又上路了嗎?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站長信箱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Optionshare 選擇幫.  

GMT+8, 2024-6-16 17:54 , Processed in 0.026912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