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tionshare 選擇幫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查看: 474|回復: 1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《楞嚴經》的要義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25-9-29 08:35:31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馬上註冊,結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鬆玩轉社區。
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帳號?立即註冊

x
二、核心要義
  • 明心見性
    • 一切眾生本具「真心」(佛性),但被妄想執著所覆蓋。
    • 修行的根本是返妄歸真,證得自性清淨心。

  • 破妄顯真
    • 阿難因執著於「分別心」「意識心」,佛陀指出這是假心。
    • 真心不生不滅,超越因緣,無來無去。

  • 修行次第
    • 經中提出「七處徵心」「十番顯見」等方法,反覆引導阿難認識心性所在。
    • 修行須從戒定慧三學入手,特別強調「持戒」為解脫根本。

  • 破邪顯正
    • 《楞嚴經》特別指出「五十種陰魔」,提醒修行人可能遇到的錯誤境界,避免執著與魔境。

  • 大悲心行
    • 經中詳細闡述觀世音菩薩「耳根圓通」的修行法門,成為禪宗與淨土宗的重要依據。
    • 修行不僅是自我解脫,更要發菩提心,普度眾生。



三、修行重點
  • 持戒為本:戒是修行的基礎,若無清淨戒體,禪定與智慧無法成就。
  • 返聞聞自性:以耳根為入,返聽自心,進而入三摩地(正定)。
  • 定慧等持:透過止觀雙修,顯發真如,破除顛倒。

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沙發
 樓主| 發表於 2025-9-29 08:42:05 | 只看該作者
好的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板凳
 樓主| 發表於 2025-9-29 09:19:42 | 只看該作者
修行是認出真心,不是改造自己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地板
 樓主| 發表於 2025-9-29 09:42:31 | 只看該作者
六根、六陳、五毒、七情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5-9-29 09:44:21 | 只看該作者
心是真正的主人翁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6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5-9-29 09:44:47 | 只看該作者
不生不滅的菩提心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7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5-9-29 10:05:18 | 只看該作者
色界的18天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8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5-9-30 07:14:26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25-10-1 20:02 編輯

《楞嚴經》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,被譽為「首楞嚴王」,在中國佛教尤其是禪宗、天台、華嚴等宗派中影響深遠。它的內容龐雜,但若要提煉「要義」,大致可歸納如下:

明心見性:一切修行的核心在於「返觀自性」,認清本心、本性,本心本來清淨,不生不滅,名為「真心」。

破妄顯真:眾生顛倒認妄為真,把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當作自我,執著於身心世界,因而流轉生死。修行要覺察這些妄想的虛妄,回歸真心。

因地心正,果地覺圓:修行若因地心不正(執妄心修行),則果報不能證真覺。要以真心為因,才能得佛果。

二十五圓通:經中二十五位聖者各述其修行入道的法門,說明不同根性眾生皆能入道,最後觀世音菩薩的「耳根圓通」被佛陀讚為最契機、最穩當的法門。

五陰魔境:修行過程中會出現五蘊相應的種種境界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,若執著或誤認為證聖,即落入魔境。必須保持正知正見,才能不迷失。

戒定慧三學:強調清淨持戒是修定、發慧的根本。《楞嚴經》把「戒」視為解脫的第一步,沒有戒根本無法成就。

破邪顯正:經中對外道、邪見、偏差修行方法有強烈批判,指出若不返觀自性,皆不得究竟解脫。

如來藏心:指出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心,本具佛性,迷則隨妄流轉,悟則與佛無二。

大悲為本:觀世音菩薩示現耳根圓通,發起大悲心,普度眾生,顯示菩薩行的核心在「大悲心」。

究竟解脫:經典的終極目標是令眾生從根本迷惑中覺醒,親證真如自性,脫離生死輪迴,成就菩提。

要簡單記一句話:《楞嚴經》的要義就是 「破妄歸真,持戒修定,以耳根圓通契入自性,明心見性,究竟成佛」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9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5-10-1 20:03:36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25-10-1 20:26 編輯

《楞嚴經》要義十點綱要

破妄顯真:指出眾生因執著六根、六塵、六識而迷失本性,要從「妄心」回到「真心」。

見性成佛:強調人人本具清淨自性,修行的目的就是「明心見性」。

耳根圓通:觀世音菩薩以「耳根反聞」為示範,教人從聽覺入手,返聞自性,契入圓通。

七處徵心:佛陀層層追問阿難「心在何處」,揭示「心不在內外中間」,破除執著。

五陰本空:揭示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都是幻妄,非真實我。

六入虛妄: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所依之境,皆如夢幻泡影,不可執著。

十番顯見:說明「見性」不隨生滅變化,是永恆不動的真心。

修行戒定慧:強調「戒」是修行根本,若無清淨戒律,則定慧無由生起。

五十陰魔:警示修行中可能出現的種種魔境與偏差,提醒修行人正辨是非。

成佛之路:最終指引眾生藉由清淨自心、般若智慧,斷妄念、離顛倒,成就佛果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10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5-10-8 20:59:14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25-10-8 21:06 編輯

《楞嚴經》的要義在於探討生命的根本,教導眾生如何「明心見性」並「轉凡成聖」。 其核心是「迴光返照」,找到並安住於「大佛頂性>>」的清淨本心,從而根除妄想煩惱,超越五十陰魔>>的干擾,並以此為基礎,在人生的順逆因緣中修行,最終成就無上正覺。

核心思想與目標
明心見性,轉凡成聖: 《楞嚴經》旨在引導修行者覺醒本具的佛性,從凡夫境界提升至聖人境界。
迴光返照,把心帶回家: 這是貫穿全經的修行方法,指將攀緣外境的心拉回內心深處,找到真實的因地,安住於「真如>>」。
找到生命根本: 經文從根本上揭示了眾生輪迴的原因——不明本覺真心,以及煩惱的根源,並教導如何從根本上拔除。


關鍵概念與方法
大佛頂性: 指修行者內心最根本、最清淨的性德,與大佛頂相應,即是眾生的真實本性。
二十五圓通: 經中介紹了二十五種不同的法門,從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等身心世界中,都可透過「返妄歸真>>」的方法,找到回歸大佛頂性的路徑。
五十陰魔>>: 在禪修過程中,修行者會面臨由心理作用產生的五陰妄想干擾,即五十陰魔。 經文詳細剖析了這些魔境,並教導如何安住於真如,不為魔所轉,才能真正開悟。
臨終正念: 「首楞嚴王三昧」的目標是達到臨終時的清醒與正念,為成就無上菩提打下堅實基礎。
修行的路徑
理觀與事修: 修行應當結合內心的觀照(理觀)和實際的修學(事修),兩者相互運用,才能有效遠離顛倒妄想。
安住真如: 當安住於真如時,人生中的一切順逆境緣都能成為修行助緣,幫助我們「借假修真>>」,開顯自性本具的福德智慧。
斷除妄想: 透過「不迷不取不動」的方法,銷除內心的妄想,才能清淨六根,逐步超越五十五個菩薩階位,進入如來的妙莊嚴海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站長信箱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Optionshare 選擇幫.  

GMT+8, 2025-11-9 21:01 , Processed in 0.028229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