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trepreneurOPs 發表於 2021-11-3 13:09:58

本帖最後由 EntrepreneurOPs 於 2021-11-3 13:11 編輯

非因果型(non-causal)領先當沖指標
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, 基本上我是不從事當沖的; 但拚結算有時是當期(ex: 週選)賺賠的必要之惡, 因此如何輔助結算日做決策(i.e. 當沖), 關乎長期的綜合帳戶利益, 是無法閃躲與避免的! 常用的指標分成趨勢型和震盪型, 震盪型的邏輯就是預測物極必反, 而趨勢型的邏輯傾向於追蹤現況, 可見震盪型相較有領先的意味! 一般會認為採用震盪型來做當沖較為適合!
有篇舊文講關於領先指標的, 忘了提也是分成兩大類:
1. 因果型(causal): 完全和資料相關. 上面連結舊文裡面有圖解了因果型領先指標的概念性做法如下:


2. 非因果型(non-causal): 可能部分和資料相關(其餘參雜了和資料無關的概念); 也可能只是盤感與直覺而已
目前我在結算日使用的輔助工具, 是屬於少人聽聞的非因果型(non-causal)領先當沖指標如下圖, 效果怎樣? 對選擇權賣方為主只追求 [不幹蠢事] 而言, 算是很好用的了!!!





EntrepreneurOPs 發表於 2021-11-27 13:47:39

本帖最後由 EntrepreneurOPs 於 2021-11-27 13:52 編輯

波動率VIX和WVF的比較

Larry Williams 的 WVF (Williams Vix Fix), 可用商品本身的報價去計算日夜整天的波動率, 且有研究已經證明了 WVF 的有效度和交易所公布的VIX同等, 咸可信也! WVF (Williams Vix Fix) 的公式: (Highest(Close,20)−Low) / (Highest(Close,20)) × 100https://www.tandfonline.com/doi/full/10.1080/23322039.2019.1641063
VIX在應用上, 20左右是一般市況, 大於20算高波動, 低於20就算低波動; 可是這種說法的可操作性很差, 我們在VIX高於20的時候做空 + 低於20的時候做多, 或者是全然相反 --- 在VIX高於20的時候做多 + 低於20的時候做空, 再不然用VIX高於20的時候做賣方 + 低於20的時候做買方; 你不管用哪一種組合去做回測, 相信都不會讓你滿意! 這就好比2106年以前台股萬點是天險時 --- 高位萬點以上做空 + 低位萬點以下做多, 類似此種用 [絕對值] 觀點做操作, 能不賠錢都是最好的下場了!
以前介紹過的 正規化你的判斷, 用相對值來取代絕對值的作法才是真正有可操作性! 當強度足以改變原空趨勢改做多 => + 1, 而強度足以改變原多趨勢則改做空 => - 1, 正規化使得指標數值只在- 1 到 + 1之間變化, 也有利於技術分析的圖形表達. 另外, 我自己用來計算WVF的公式參數不是上述建議的20, 而是舊文 --- 趨勢的轉折 裡面動態算出的週期, 可參閱實作成品如下圖:
代表判斷WVF的藍線在這波11/19先拉上高位+1, 到現在都沒有回落跡象; 但當時代表判斷指數的黑線仍持續在+1高位, 意指多頭仍主控盤勢只是轉弱了; 等之後黑線在11/23才正式降下低位-1(至今也沒回升); 此時藍線在上 + 黑線在下 => 翻空確立!!!

對照組VIX呢? 如下圖所示:


如上把VIX當成一般指數報價來判讀的黑線來看, 不像WVF敏感地早早地在11/19就先拉上高位+1; 是遲至11/22才上衝到高位+1, 且之後兩次(11/22 & 11/25)回落, 最後又在11/26大跌時上拉到高位+1

以上的兩圖比較, 顯見在正規化判讀的應用上, WVF數值比VIX指數更有操作性的優勢!!! 當然很可能只是WVF比起VIX, 更適合我的正規化判讀邏輯而已啦!!!

EntrepreneurOPs 發表於 2021-11-29 09:21:37

本帖最後由 EntrepreneurOPs 於 2021-11-30 12:49 編輯

元宇宙? 不就早已經是了嗎?

自從FaceBook宣布改名後, 元宇宙題材很夯, 相關個股也飆漲了一波; 但你這輩子 [可能] 就已經是元宇宙了, 只是擬真到你不覺得是! 因為你不用戴上頭盔, 或是其他穿戴裝置, 生活的一切就像在夢境時一樣真實, 更有智慧話語說: 人生如夢! 我們現在待的世界, 很可能就只是個虛擬世界!!!
我們現在身處的量子物理世界中有名的雙縫實驗, 光(ex: 太陽光 or 可見光)擁有疊加態, 同時具有波動性及粒子性! 平常沒觀測者的時候會表現波動性(粒子性是不會出現的), 而在有觀測者的時候才會坍縮出現粒子性! 這現象稱作觀察者效應. 一個客觀的物理世界, 竟然會被觀測者所決定!
另外, 我們來看電玩遊戲的世界, 裡面有5個街道要你去打怪過5關; 當我們在某一條街道正在打怪的時候, 電腦僅僅只會出現那一條街道相應的場景, 另外4條街道是不會出現的, 要等我們移動到那邊才會顯現, 而我們移出的地方又會隱沒在背景裡, 也就是我們的視界是有限的, 侷限在我們正在進行的環境裡, 有沒有也很像觀察者效應? 主因是電腦的資源(CPU, 記憶體..等)有限, 你沒在觀察的場景, 便不用花電腦資源去跑, 把它挪出來給Chrome瀏覽器, 或其他Office軟體去用, 以達到同時多工或多人使用的目的
上面兩個(真實 v.s. 虛擬)世界例子對照下, 不禁要懷疑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, 會不會就是個巨大的電腦虛擬機? 如此才會發生共有的觀察者效應啊! 想像虛擬機外的我們正在進行長途星際旅行, 人類早已拋卻肉體而精神或靈魂永生; 為了度過漫長N年的星際旅行, 自願找個娛樂(進入虛擬機玩某一輩子)防無聊, 如果這輩子玩結束還沒到目的星球的話, 繼續再玩下一輩子(輪迴的概念).
元宇宙? 不知道你正在玩著嗎?

EntrepreneurOPs 發表於 2021-12-9 11:21:59

本帖最後由 EntrepreneurOPs 於 2021-12-10 20:26 編輯

做交易要能成功, 其實要懂的事情很有限, 都在執行力的貫徹而已! 我這 [眉眉角角] 的主題累積了不少沒用的東西, 然真正重要的在於觀念革命, 獨立思考而不要人云亦云, 尤其是那些用教課來賺錢的老師說法! 為什麼老師們最喜歡強調 [紀律] ? 因為當你虧損的時候, 可以簡簡單單地把責任推給你不夠有紀律? 沒能做到老師給你的規則, 絕不是老師的方法不好; 但殘酷的事實是老師自己也做不到他講的紀律!!!

關於所謂的"紀律",我要一再強調, 做得到的才叫紀律, 無法每次都切實執行的, 不管單點或是怎麼組合, 都是各式沒用的臚列教條! 許多學員可能已經很知道一些教條了(畢竟很多管道都在教, 例: 停損), 問題是他做不到! 因此, 好的老師是要幫助學員如何去做得到, 而非一再重申那些教條, 重申教條只會讓學員誤會老師已經做得到, 所以才一直叫學生也去做到, 這真是好笑的效果啊! 然而好的老師難尋, 大部分的老師也都沒能持續實踐自己揭櫫的所有教條, 請這類老師傳授貫徹紀律的方法不啻緣木求魚? 但據說以前德國訓練士兵先講求 [由外而內] (先達致外表的一致, 再求內心的一致); 這種觀點看來, 不斷地覆誦教條, 或許也算一種 [由外而內] 的方法吧? 只是效果..???

另外, 價差也絕對不是某些老師講一定要的紀律, 而是因每個人的條件不同, 該用的時候就用, 不該用的時候就不用 -> 視需求做價差(spread on demand); 下圖是我12/08(三)的12月選留倉, 主因目前短線上是多頭主控, 明顯地SP 17400下方沒有任何保護(參加我的非營利每季淘汰FB微社團, 可以看到"交易明細"由開倉至結算的所有演變與軌跡); 然而當空頭主控的時候, 肯定要再把價差補上不晚, 如果會有 [晚] 的感覺, 那就是管理沒有做好, 必須精進管理能力, 但與紀律無涉!



賣方一定要做價差嗎? 裸賣不行嗎? 0206事件發生時很可怕嗎? 其實一切都是 [口數] 的問題! 自己的總資金能做的安全數量是多少? 控制好的話, 沒有什麼一定不能做的! 當一個人沒法做好總量管制的時候, 講究紀律什麼的...都是自我安慰罷了! 貪婪和恐懼不是靠克服的, 紀律的達成不是靠修持的; 而是花很多時間先去洞悉自己後, 針對自己的特點去量身訂做嚴謹的操作機制來互卡; 了解自己後去發展出來的專屬機制, 會使得貪婪被節制, 讓恐懼無由發生(裸賣也不怕), 最終紀律 [被迫] [不得不] 自動維持

操作方法不是用回測(從歷史資料裡找)得來的, 更不可能是調參數去最佳化來的, 是要按照個人化的不同條件來量身訂做的; 也就是先有了適合自己的規則才去跑回測看效果如何!!! 不要把先後次序搞混了!

看看下列兩則連結文, 之後再去開發自己適用的 [紀律], 絕對比上課老師教你的要容易貫徹得多啊!!!
http://www.optionshare.tw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3828&extra=
http://www.optionshare.tw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3795&extra=






EntrepreneurOPs 發表於 2022-4-12 15:27:01

本帖最後由 EntrepreneurOPs 於 2022-4-14 05:45 編輯

還記得以前寫過的 技術分析者渴求的時間扭曲(Time Warp) 嗎? https://individual-trader.blogspot.com/2021/09/time-warp.html
裡面提到的 拉蓋爾多項式 (Laguerre Polynomial) 是我人生至今僅見過有最大能量(核彈???)的數學公式, 可以讓我們小至2根K棒(time warp), 就可以達到20根以上K棒做出來的移動平均(Moving Average, MA) 平滑(smoothing)效果, 並且靈敏到幾乎沒有 lag (不像MA鈍得要命), 依據操作的時間框架(5分, 20分..等), 去調整阻尼值(damping factor), 便能穩穩地跟上每個轉折我用 Laguerre Polynomial 改進了DMI指標, 捨棄原有的正負 DI 加上 ADX 強度的判斷, 直接得出 1 (做多) 和 0 (做空) 兩種不模糊的結論
如下圖所示, 自從4/1指標建議做空以來, 都沒機會改轉折做空; 但今天尾盤 -DI (藍線) 自4/1做空以來第1次轉弱為 0, 在原本的強空有所變化下, 繼續追空風險是加大的
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ihNCizO8gcPIfMKJc2JRYJjXYHxFyJ9f37rTMafes80sjNK6LK2A8Lrv8sSfEE48UNfFqumMkEyaVQ_0jJsB_ZOw8DarwU8c-nXadkH0X1T2z0AqKlKZo0kjr9tVbtisqPoShwGEworrfR0XzInYeU9D2-ZYe5EMuRUzoNU4kS92plNlWyCG1cTyFl/w640-h360/20m.png

EntrepreneurOPs 發表於 2022-7-2 11:44:46

本帖最後由 EntrepreneurOPs 於 2022-9-7 11:17 編輯

如果您拜訪過這個網址 https://mis.taifex.com.tw/futures/disclaimer/ , 公布VIX的時間是每交易日 09:00 ~ 13:45 (共計285分鐘); 夜盤時段雖然仍有選擇權在交易, 但是期交所沒有跟著也發布VIX

可以想想台灣期交所真是佛心來著, 明示著期權交易時間最好是落在 09:00 ~ 13:45, 尤其是現貨收盤後且在期指收盤前按自訂策略委託(某種型態的 Market On Close;MOC)下單的方式, 對大多數期權留倉交易者應是最容易獲利的方式, 也是相對健康的生活方式, 不用再費心去管沒現貨支持的夜盤波動了, 除非以前摩台(現在改成富台期)發生像2009年4月底超過10%以上的漲跌, 才有必要啟動夜盤調整

選擇MOC可以同時達到2種效果 ---
1. 降低交易頻率: 有一說虧損大多歸因於過度交易, 開市日最多交易一次是種很好的降低法; MOO也有同樣效果
2. 持續做對的事: [持續] 也涉及到頻率, 配合期交所的逐日結算制度(mark to market), 用 [日] 來劃分頻率很合適! 在現貨收盤後且在期指收盤前的15分鐘來下單, 那時各方多空勢力已先行在現貨市場裡做了當天的總結, 然後衍生性商品再依據他們的戰果做交易決策(合乎先後的邏輯), 因為15分鐘內的行情通常跑不遠了, 很能提高我們持續(每交易日)做對決策的機率; MOO沒有辦法, 不少基金法人選擇MOC來調整持股也是基於類似原因, 只是頻率(每季?)的考量不同罷了

以上的勸告都算是教條, 我也常做不到; 在大原則把握之下(程式可以寫成你最好怎樣做的最佳值, 也可以有建議底線, 一如我們的膽固醇檢查有上下界), 通常我都不超過底線而隨意做, 教條盡量去遵守, 做不到也沒差, 我只講求不離譜或大概的教條, 深信心理先舒服了, 後續的決策才會更好, 不然因為啥紀律忍著忍著, 一次忍不住心理問題全爆發(自我毀滅的傾向)會更慘 https://individual-trader.blogspot.com/2019/07/blog-post.html 我向來傾向鬆緊有度免得彈性疲乏 --- 在最風險的期權商品上做保守的管理, 在嚴謹理論架構的程式建議值裡, 隨意取用上下界的中間值, 而不一定是最佳值 => 在不違反大原則下, 於自訂的教條內做舒服性的遵守

5年多前在台灣還沒夜盤的時候, 便寫下了這篇 https://individual-trader.blogspot.com/2017/05/515.html , 現在回看真是有先見之明啊! (過了5年之後檢討起來, 我真的只願延長的時間區段不要去進出還比較好!!!) 可惜我也沒完全做到! 哈哈

EntrepreneurOPs 發表於 2023-5-26 15:09:05

嚴謹的人真的愈來愈少了

我對陌生的名詞都要審慎地了解與查證後, 才敢小心地使用

真的很難理解為什麼現在網路上的發言:

1. 用到數據做了一些統計, 就敢自稱 [大數據] ? 不是你覺得用到了很多data, 就是 big data 好嗎? 維基百科查一下何謂大數據很難嗎? 你那就只是傳統的用一些數據做了一些統計而已!!! 有資格稱為大數據的根本屈指可數(ex: 氣象局, NASA...)

2. 用到程式來輔助一些事情, 就敢自稱 AI ? 連最小損失函數是幹嘛的都不知道, 你哪裡 AI 了? 你那就只是傳統的一般程式而已!!!

可能是柯文哲隨便唬爛他用的是 [大數據] 開始的吧?
頁: 1 2 3 4 5 6 7 8 9 10 [11]
查看完整版本: 選擇權的眉眉角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