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16 07:34:39

佛學terms

萬法無自性,一切因緣生

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16 07:36:43

狂心頓歇,便是菩提

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16 07:37:12

何期自性,本自清靜

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16 07:38:33

妄心 vs 真心

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16 17:47:25

緣起性空的意思

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16 18:00:30

佛教的核心可總結為:

「認識人生的苦,明白苦的根源,修行正道以離苦得樂,終至解脫成佛。」

source: gpt

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16 18:01:48

四聖諦(佛陀初轉法輪的核心教義)

這是佛陀悟道後所說的第一個核心教義,總結人生真相與解脫之道:

苦諦:人生充滿各種苦(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等)。

集諦:苦的原因是「煩惱」與「貪愛」,這些源於「無明」。

滅諦:斷除煩惱與執著,能證得涅槃,解脫一切苦。

道諦:實踐「八正道」可達解脫之道。

2. 八正道(通往覺悟與解脫的方法)

八正道是實踐上的指南,包含正確的見解、思想、行為等:

正見(理解四聖諦與因果)

正思惟(遠離貪、嗔、癡)

正語(不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)

正業(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)

正命(以正當職業維生)

正精進(努力去除惡行,培養善行)

正念(保持覺察與清明)

正定(修習禪定,專注心念)

3. 三法印(判斷佛法的標準)

凡是佛說之法,皆符合以下三項特徵:

諸行無常:一切現象都在變化。

諸法無我:沒有永恆不變的「我」。

涅槃寂靜:究竟的解脫是寧靜、無苦的狀態。

4. 因果與緣起(一切現象皆因緣和合而生)

緣起法:一切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因緣條件的結果(「此有故彼有;此無故彼無」)。

業與因果:每個行為(身、口、意)都會帶來相應的結果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

5. 修行的目標:涅槃與菩提

涅槃:離苦得樂的究竟狀態,不再受生死輪迴。

菩提:覺悟真理的智慧。

GPT

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16 20:52:01

菩薩道:修行者發願成為「菩薩」,即覺悟的眾生,在未成就佛果前,不斷地行六度波羅蜜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),以幫助和度化一切眾生。

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16 21:07:28

佛教的要義非常深廣,但如果必須用最簡潔、最核心的觀念來概括,那就是:「離苦得樂,覺悟人生。」

這句話背後涵蓋了佛教的兩大核心內容:對現象的觀察(智慧)和對生命的實踐(慈悲)。

一、 核心理論:四聖諦與緣起論(智慧)
佛教首先是一套對生命現象的科學分析,其基礎是:

1. 緣起論(Dependent Origination)
要義:世間的一切現象,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,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由各種條件(因緣)和合而生,條件改變則現象隨之改變或消失。

結論:萬法無常(一切都在變化)且無我(沒有永恆不變的獨立實體)。

2. 四聖諦(Four Noble Truths)
這是佛陀開悟後最初宣講的教義,是佛教解決生命問題的診斷書和藥方:

苦諦:認識到生命本質是苦(不圓滿、不自在)。生老病死、求不得、愛別離等都是苦。

集諦:找出苦的原因。苦的根源在於煩惱和執著(貪、瞋、癡)。

滅諦:證明苦可以被消除。消除一切煩惱執著的狀態稱為涅槃(Nirvana),即究竟的寂滅、解脫與安樂。

道諦:指明達到滅苦的方法。這個方法就是八正道(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)。

sec2100 發表於 2025-10-16 21:09:09

在大乘佛教中,又加入了更廣大的利他精神:

慈悲:不僅要自己解脫,更要發願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(拔苦)並給予快樂(與樂)。

菩薩道:修行者發願成為「菩薩」,即覺悟的眾生,在未成就佛果前,不斷地行六度波羅蜜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),以幫助和度化一切眾生。
頁: [1] 2 3
查看完整版本: 佛學term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