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後由 半杯水 於 2018-6-26 17:55 編輯
這篇我看了好多當年我初入市場時心中的疑問,分享一下個人的看法。
1. 雖說賣方就是這樣, 總是會到大賠的日子, 之後再慢慢賺回來, 但"之後"的日子也太長了
會變成這樣體會的主因是因為策略的不連續性。如果回歸選擇權最初被設計出來時的用法,賣方是在想取得或賣出標地物的價格做出 Sell Put or Sell Call 的動作。但因為它僅需很小的資金 (權利金) 就能控制一個代表蠻大資金的合約,因此常被人拿來當可以做高槓杆投機的工具。
不是不能這樣用,只是,這麼用的時後,要有一套很厲害的進出場機制,勝率要高,停損要快,也就是坊間書上常常在扯的「期望值」要是正的。這個部份對多數人來說,都只能做到似是而非,這也是造成絕大多數的人進入選擇權市場,無論做買方或是賣方,都已經注定多半要失敗的結局。
而若回歸選擇權最初設計概念用法的人,通常很清楚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做出買進或賣出的動作,以及這個動作帶來的好處與缺點。也就是說,他們的策略通常不是停止在單單買進或賣出一個選擇權合約,也不是單單只是弄個多頭或空頭差價單就結束。
2. 今年初多放2倍的資金(聽起來很嚇人, 其實也只有約多20萬), 稍微改變交易的策略, 然後就遇到大日子....
3. 遇到大賠之後, 變回去之前的交易策略, 保守一點.
這是對工具掌握不夠熟悉者常有的問題。原來的資金,原來的策略,也許當初也是用抄別人成功的策略在操作,但能讓新人很快上手又穩賺的策略通常都不會賺很多,風險與回收本來就是對立的,穩穩賺些小錢後,很多人都會以為自己已經變神人了,然後加大規模,開始「靈活」變化。可惜,原來的策略也許最先設計出來的人,弄了很多的「防呆、防錯」的機制,自己在沒有全然掌握這些東西的時後,改變細部的做法,自然可能會把這些防護網弄得千瘡百孔,受傷機會大增。
4. 接下來就比較順, 一樣回復到去年的樣子, 沒有一天是賠錢的 (共交易47天). 最後賺回損失.
5. 1天的損失要用47天賺回來.
其實有更快的方法可以賺回來,如果您用 20 倍的資金規模,用原來很穩的方法,(假設原來的方法真有這麼穩),那只要兩三天其實就會賺回來了,不需要到 47 天。重點在於,您敢不敢投入 20 倍規模的資金呢?
我要講的並不是在於 20 倍,而是主要在於,您敢不敢押上身家? 一個「穩定」的策略,還沒穩定到您敢押上身家,那就說明了,若不是對策略根本沒有該有的掌握度,不然就是自己也不確定那個策略是不是真的可行。只是湊巧,過去一段時間,剛好賺了些錢罷了。
所以,到底是自己真的這麼神,賺這些錢賺得天經地義? 還是真的只是巧合? 這個要自己認清。
6. 因為了解沒有無敵的策略, 尤其是賣方, 所以都小心翼翼的下單. 不敢放大口數. 這樣又多了一個疑問, 何時致富?
這個認知是錯誤的。重點在,您還沒找到屬於您自己的無敵策略。別人也不會輕易的策略分享給您,不過這篇裡面談到的策略,可以是一個起點。而且容易上手。但缺點是要很大的資金規模,而且只能賺到小小的回收。這篇主角用的策略,又是另一個完全不同思緒的方式。第二篇應該會比較吸引人,但要練到那主角的功力,應該多數人練成前就會先陣亡。
提供一個個人得到的結論。會賺錢的策略通常都不是太難,很直接。但會有一些很基本的特性。而且可以歸成兩大類。
第一類主攻機率。例如,勝負各半,勝時賺兩元,負時輸一元,長期會賺。或是勝負都是一元,勝六敗四,長期會賺。也就是搞期望值的。
第二類主攻,必然會發生的事。例如,時間拉久,死不認輸,就能自然慢慢會賺回來的,長期會賺。也就是等領配息,等收房租類的做法,而且搞不好還能等到原本的標地物上漲一大段。
這兩大類應該是提供給您的連結,從交易精神上最明顯的不同。而那些方法也都不是「唯一」的方法,只是有人正好想出來或觀察到,原來可以這麼用罷了。
7. 交易這種高風險的商品成本很高, 尤其是精神壓力. 資金成本上升, 獲利率下降, 真的想放棄操作OP, 也許可以好好地睡覺.....
如果做個半年一年,還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策略,也許不要再堅持下去比較好。每個人的天份不同,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用同一個方法或工具。就跟,「您愛吃榴櫣嗎?」我知道,我是不愛吃的,但我有朋友卻覺得它是上天的恩賜!
小小看法。 |